对长辈为什么不能直呼名字
在美国,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,人与人之间交往是非常随便的,朋友之间见面时,只要招呼一声“哈罗”即可。即使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,也不一定要握手,只要笑一笑,打个招呼就行了。
大多数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用先生、夫人或小姐之类的称呼,他们认为这类称呼太过于郑重其事了。因此,多数美国人,无论男女老少,一般都比较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,并认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。
在我国,见着人,要不要直呼名字,这得看情况。电视连续剧《走向共和》中,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,明明出场的是袁世凯,别人却称作为“慰亭”;明明是写给李鸿章的信,抬头却称作“少荃兄”。这就是先人交往中的“讳名称字”习俗,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大不敬。
孔子说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即是说恰当地使用称谓,才能达到言顺事成。对尊辈或平辈,有时甚至对下辈或部属,往往也不直接唤其名而称其字。
还是以《走向共和》的人物说,有“字”的人相当普遍,如翁同和字叔平,荣禄字仲华,盛宣怀字杏荪,丁汝昌字禹廷(雨亭),孙中山字逸仙,康有为字广厦,梁启超字卓如,谭嗣同字复生,黎元洪字宋卿,徐世昌字菊人,张勋字绍轩,曹锟字仲珊,唐绍仪字少川,陆征祥字子欣.黄兴字克强,徐锡麟字伯荪,辜鸿铭字汤生,王士珍字聘卿,冯国璋字华甫,段祺瑞字芝泉,张之洞字孝达。
人人有自己的姓名,是供别人识别和呼唤的。一般说来,直接呼叫姓名,是朴实的、亲切的,不过有时受礼仪的制约和立场、口吻的差异,直接问或叫人家的姓名,也会引起不满。公元1368年8月,鄱阳湖大战后,朱元璋到庐山附近僧庵中休整。不知那和尚是未闻还是知而故问,致使朱元璋写了《不惹庵示僧》:“杀尽江南百万兵,腰间宝剑血犹腥。山僧不识英雄汉,只凭哓哓问姓名。”“哓哓”,乱嚷乱叫,这没法儿不惹恼了朱元璋。
在我国古人看来,直呼人名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。在侗乡,七八十岁的老人,一般人是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,人们对这些老人的称呼,叫他最小辈的长子或长女的名字,称作“公××”、“撒x×”、“芒××”,意思是“××的祖父”、“××的祖母”、“××的曾祖父或曾祖母”。没有子女的老人一律称为“公、撒、芒”。
让人家直呼名字,常有谦恭、平等的意味。《儒林外史》的作者吴敬梓在父亲死后,独撑门户。佃户王四见他称“老爷”,吴敬梓说不要这样喊我,叫我名字就行。吴敬梓见王四不好意思,对他说,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官居宰相,仍让仆人直呼其名。一次,苏东坡来访,看门人说:“司马光不在家。”苏东坡大吃一惊,说:“你们直呼他的名字,未免太放肆了吧?”看门人说:“老爷回来了。”司马光忙问:“为什么改了称呼?”看门人学说一遍,司马光叹道:“好好一个人,却被苏先生教坏了。”
1949年4月24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奉中央命令,在早晨的新闻广播中,向国民党的南京广播电台呼叫,当天8点半后两台开始通话工作,负责通话的齐越先报名:我是齐越,整齐的“齐”,越战越强的“越”。南京对方也通报了自己的姓名:我姓蔡,单名一个“骧”字,“襄”的“言”字旁,换成个“马”字。
20世纪50年代,周总理一天晚上八九点钟来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,他走到金笔柜台前,请售货员递给他一支金笔,并且谦逊地问:“我能不能蘸水试一试?”低头结账的售货员没有发现是周总理,一边算账,一边点了点头。周总理蘸了墨水,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了三个苍劲的大字;“周恩来”。正在低着头工作的售货员看到这三个字,猛一抬头才看见了周总理。他万万没有想到,心中热爱的国家领导人就这样出现在自己面前。
周总理生前曾看望过一些学外语的学员,问他们来自哪个国家,听他们发音,同他们用英语对话。他让一位学员用英文念自己的名字,这个学员有些拘谨,周总理对他说:“念吧,周恩来。”那学员用自然的语调念了起来,总理边听边帮助他纠正发音:“嗯,N、L有些不分!”
人们喜爱的演员,特别是惊喜地在屏幕外看到,会情不自禁地直接叫出他(她)的名字。林青霞主演《窗外》时,台湾电影圈中足智多谋之士就应邀为这位新星想艺名。据说想了100多个名字,林青霞都不满意。制片人马汉英说了一句“林青霞三个字就像艺名嘛!”一语惊醒梦中人,林青霞就此连红至今。
推荐内容
- ·对长辈为什么不能直呼名字
对长辈为什么不能直呼名字?孔子说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即是说恰当地使用称谓,才能达到言顺事成。对尊辈或平辈,有时甚至对...[详细]
- ·为什么喜欢叫小名
为什么喜欢叫小名?小名、小字、乳名是一回事。所谓“小名”,指人小的时候所起用的名字。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“小名”的类称。其实,小名叫熟了,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