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喜欢叫小名
小名、小字、乳名是一回事。所谓“小名”,指人小的时候所起用的名字。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“小名”的类称。发展到如今,不少人成人之后,把小名也归入了隐私,不大乐意在外人面前被叫小名。其实,小名叫熟了,很亲,有的甚至胜过大名儿。
如果要问,国人为何喜欢为孩子取“小名”,而且至今没有绝根儿,在民俗学上基本的解释是:一,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、花鸟、鱼虫,乃至是禽兽之名,随口叫成,状物形象,好记好叫,容易上口。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小名“虎头”,东晋文学家、诗人陶渊明小名“溪狗”,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小名“獾郎”,现代名人郭沫若小名“文豹”,著名影星赵丹小名“锁儿”等。二,根据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,像阿三阿四、阿猫阿狗、铁蛋柱子、妞妞乐乐之类,既显得亲呢怜爱,又是卑贱好“养活”的意思。三,讨个吉利口彩,图个喜兴旺盛,如家宝、来福、喜儿、有财等,让人一听,就是直言不讳地表达起名者(大人)的美好愿望。
三国的曹操小名“阿瞒”,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“佛狸”,《魏书》的作者魏收小名“佛助”,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“寄奴”,杨贵妃小名“玉环”,南朝诗人谢灵运小名“客儿”,等等,都在文字中传于后世。
小名,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。小名是“尊姓大名”的前身。著名作家碧野在一篇回忆录中,写到他18岁那年,只身一人在外地穷困潦倒之际,沿街乞讨的母亲寻到了儿子,她喊着他的小名说:“潮洋狗,只要有一碗粥,阿姆就和你同喝。”作家不避讳小名,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。
张海迪的乳名叫“玲玲”。这个名儿,在她谈话中和日记里,常可听到、看到。不管是家人,还是外面人,她都乐意人家叫她“玲玲”。她正是随着这个亲切的呼唤,做出许多感人的事,悟到人生的意义。
作家贾平凹出生时,父亲为纪念他的平安到世,取乳名贾李平,娘图顺口,呼名“平娃”。其长大后取其谐音,易字改义,自名平凹。
歌手孙国庆出生在河南省三门峡,当时他父亲正在治黄第一线组织青年突击队。孙国庆在10月1日上午9点落生,那时不像现在通讯手段方便快捷,直到晚上,单位的同事才通过电话对在外工作的老孙说:“你们家‘国庆’生下来了,是个大胖小子!”老孙有些纳闷了,他心想:“我还没见到儿子面呢,谁把名字都给起好了?!”
作家萧乾性格开朗,人称“老顽童”,有记者问他,您生活中就没有忧愁吗?他说,我小的时候就乐观,奶名就叫“乐子”,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东西。我有个也许是阿Q式的思想方式,认为自己比许多人还福气。如果1957年没被打成“右派”,1966年就可能丧命。“文革”中我个人损失很大,可我想,很多人命都没了,或被打残废了,自己四肢却完好无损,便知足了。
李大钊同志的乳名叫“憋头”。憨者,傻也。原来按冀东农村风俗,大凡给孩子取名,都同父母意愿反着叫。希望孩子聪明的,偏偏取个傻名。大钊的祖父李如珍,对大钊十分喜爱,他希望孩子将来长得结实、机灵,就取了“憨头”的乳名。
张文秋是毛泽东的亲家,她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毛泽东的儿子。老人喜欢做诗,早年在董必武门下求学时,董老教过她的。一次登上空山洞,她即兴赋诗一首:“空山锦囊真美境,人间仙墀别有情,军民同游共兴赏,感谢党恩永留春。”下面写着:“张国兰回故乡题。”邵华说:“妈妈这么大年纪了,还在用小名啊!”老人说:“我回家乡了,就用小名。”
在中国女界中,贺子珍无疑是最富传奇色彩的豪杰之一。贺子珍生来俏丽,小名“桂圆”。上学之后,她不喜欢这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,改为子珍。李敏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爱女,邓颖超抱起这个婴儿说:“真是一个小姣姣。”站在一旁的毛泽东想起了《西京杂记》中:“文君姣好,眉色如望远山,脸际常如芙蓉。”就取其意,给她起名叫“姣姣”。朱德同志40得女,他给朱敏起的小名叫“四甸”。
小名,有时也产生点误会,生于1925年的作家黄宗英有个弟弟,比她小一岁,他考幼稚园时,老师问:“你在家跟谁玩呀?”弟弟说:“跟小妹玩(宗英小名叫小妹)。老师再问:“小妹是你什么人呀?”弟弟答:“是我姐姐。”谁想到那个小家伙儿,竟以“智力发育不全”未能人园。